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kanshu53.com

第10节(2 / 4)

加入书签

补,瞧着是好多了,只是还是虚得很。我想,若是能习练些强身的功夫,最好不过。这事论理不该求姑姑,只是也不是能拿到台面上说的事,若是给外头其他人晓得了,又添一桩是非。”

“知道了,此事包在我身上!”冯姑姑听到是这个要求,立刻拍着胸脯道,“正好,我家中与禁卫军中的一位统领有旧,他们护卫宫掖,进出也不惹人注意,你们和光殿地方也偏僻,又多花木遮掩,我叫他悄悄地去,必然人不知鬼不觉。”

这事,只论后宫这些女官,确实是只有她能办得这样妥帖了。

别人纵有这样的关系,也要担忧禁卫军中的人是否可靠,但冯姑姑所说的这人,名叫霍文骞,是她嫡亲妹妹的儿子,冯姑姑守寡无子,妹妹私下与她说过,会让孩子奉她如母,只是霍文骞是独子,不好过继,霍家那边也难以交代。好在是嫡亲的姨母,将来她出宫荣养,也可以姐妹住在一处,使她不至于膝下空虚。

冯姑姑和举荐甄凉入宫的白姑姑一般年纪,白姑姑在高皇后去世之后,就请辞回乡了,如今一样过得体面又尊贵,冯姑姑却一直在宫中苦熬,就是为了这个姨侄。这个霍文骞年纪轻轻就能任禁卫军中的小统领,戍卫皇城,全赖冯姑姑出力。

甄凉正是切中了这一点,才故意提了这个要求,见冯姑姑答应,便也露出欢喜的神色来,不再吊人胃口,“姑姑莫非忘了桓安桓总管?”

她若是说别人,冯姑姑一时恐怕还未能想到,但是桓安太特别了。莫说是本朝,就是历数从古至今这么多朝代,能得帝王信重到赐予国姓的太监,能有几个?

桓安就是其中之一。

《国朝洪范》

桓安此人如此特别,但既然甄凉与冯姑姑此刻提到他的名字,其中自然也有些缘故。

他是在太-祖皇帝桓虎刚刚拉起一支不入流的队伍时,就一眼看破太-祖龙行虎式,主动前来投奔。他是个天阉,脾气怪诞,乡里之间都指为异端,但却独得桓虎赏识。此后随桓虎征战多年,曾在乱军之中为之挡箭,桓虎当众拍着他的肩说“此可生死与共者”,并为他赐姓桓。

桓安此人读过书,又颇具才智,早期曾做过一段时间桓虎的谋主。遗憾的是,随着起义军队伍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名士来投,人人都有经天纬地之才,桓安又因为性情怪异、手段残忍而与众人不睦,遂逐渐退出了谋臣的队伍。他也不在意,反正他眼睛里只有桓虎一人。而桓虎对他的信任,也从未减少。

等到桓虎登基,这样一个人,如何安置就成了最大的问题。结果桓安自己主动提出,阉人不配立于朝堂之上,只愿永远侍奉在桓虎身边,于是就在文武官员的默许之下入了宫,做了御前总管。□□为此赐他三品以上官员才能穿着的紫袍和金鱼袋,十分优容。

关于这一节颇具传奇性的故事,坊间有许多秘传,其中最受欢迎的一种,就是说那桓安生得貌若好女、且早就与太-祖私定终身,所以情愿放弃入朝为官的机会,只为旦夕不离。

而这种传闻,又因为太-祖驾崩之后桓安披麻戴孝,一路从京城跪哭至京郊新建的皇陵,指天发誓要为陛下守陵、终身不出皇陵,而逐渐成为主流。坊间甚至传说有人听到皇陵日夜传出哀哭之声,就是桓安在为他的主人哭灵,早已哭瞎了眼睛。

冯姑姑和甄凉身在宫中,自然不会相信这等流言。

太-祖驾崩之后,因为天资英睿的长子、沉稳干练的次子与骁勇善战的三子都早已战死,只留下荏弱木讷的汉王与才六岁的襄王,都是不顶事的,于是被先帝抓住时机,以雷霆之势控制住朝堂上下,携赫赫军功、登临帝位。

当时京城风云突变,新帝为了立威,大肆清洗忠于太-祖的守旧势力,桓安就是其中必然要死的人之一。

为了保住自身性命,桓安这才一路大张声势,借此威逼住先帝,让他不敢在众目睽睽之下动手。后来桓安也说到做到,一步都不曾踏出过皇陵。先帝一开始还令人盯着,后来见他不成事,天下又已经安定下来,尽在掌控,也就渐渐放松了。

可是桓安是否真如众人所想的那样安分?

至少甄凉知道不是。

桓衍于永平十五年继位,翌年改元,就在这一年,皇宫里开始流传起一本小册子,讲的都是太-祖时的宫廷秘闻和旧事,因此引得不少宫女和内侍争相传阅,就算不识字的,也喜欢听别人讲上面的故事。

甄凉从别的女官那里看过这本小册子,也承认它确实写得十分巧妙。

一来那时后宫百废待兴,是太-祖与高皇后正一手确立整个后宫的种种规制与职责划分,其中许多内容小册子上有所记载,又能与如今对得上,对于有心更进一步的人而言,颇有揣摩的必要。二来其间记载了不少不为外人所知的宫闱秘事,尤其是涉及到太-祖及高皇后的部分,可以让人一窥绝代帝后之风采。

但在此基础之上,却也没有透露出任何敏感的,可能会让当政者觉得不舒服的内容。纵然一时被查着,也没什么妨碍。

这本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