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kanshu53.com

第二百四十七章 十六铺的诞生(1 / 2)

加入书签

叶荣柏是宁波叶家的老大,宁波商会元老叶国基的长子。

宁波叶家在宁波商家中赫赫有名,叶国基更是宁波商人中的楚翘,深受宁波商界尊重。

这些年,宁波叶家虽然借着宁波海贸大开的机会发展迅猛,可相比王樊的王家而言却差了许多。要知道当年王家虽也算是宁波商界的头面人物,同叶家合称六大家,可实际上王家无论是出身还是家族经商的时间、规模都远不如叶家,同流传数百年的宁波叶家相比,王家只不过是后起之秀罢了。

可是,王家在朱怡成拉拢宁波商界的时候第一个投靠了朱怡成,并且王樊直接出任四海商行的大掌柜,从此以后这王家就开始一飞冲天。四海商行在为朱怡成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让王家获得了可观的财富,而且之后朱怡成表明身份,以监国之位摄朝政后,王樊更被任命为户部副使,一跃成了宁波商界的领军人物。

之后,朱怡成先是拿下杭州,紧接着占据了南京和苏松之地,一举同清廷形成划江而治的姿态,随后朱怡成在宁波登大位,大明就此复国成功,王家更是水涨船高,由户部副使直接成了户部尚书,不仅替朱怡成打理四海商行的买卖,而且还是新朝的重臣。

一步错,步步错。叶国基当年老谋深算,却没想到因为顾虑太多却失了叶家一飞冲天的机会,反而让王家捡了这个便宜。如果当初叶国基第一个表态支持朱怡成的话,那么以叶家在宁波商界的地位,朱怡成绝对不会亏待对方。

一想到这件事,叶荣柏就心中唏嘘不已,但谁又能料到当时的事呢?从当时的情况来讲,叶国基的应对并不算错,相反还是极力保证了叶家老小,避免招来无端祸事。可惜,许多情况下有些决策并非只看眼光和经验,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以当年的情景,谁能想得到朱怡成的真实身份,又谁能料到朱怡成会以区区宁波孤城为基,一步步走到如今地步?错过了就是错过了,这也没什么,只可惜叶家因为错失良机,失去了那么好的机会。

可就算这样,如今的叶家在宁波商界,或者说大明的商界中依旧算得上头面人物,朱怡成也未因为叶家之前的举动而刻意打压或者为难,所以说,这两年来,叶家的发展虽比不上王家,可同样迅猛异常,再加上叶家本就是商贾大家,商界中的人脉、底蕴深厚,如今以叶家的规模来讲,可以说是自叶家发家后最为兴旺的时期。

原本,叶老爷子以为叶家在自己手中也就是如此了,因为失去了当时主动投靠朱怡成的机会,叶家再兴旺发达也是比不上王家的,毕竟如今王家的当家人已是朝中重臣,虽说朱怡成在宁波时就在推行四民平等之策,而在南京登位后更是不断提高农工商三民的地位。

可是人的习惯思维或者说根深蒂固的观念所至,在叶国基这样的商人眼里,商人和官员地位有着天壤之别是显而易见,更不用讲如今贵为尚书的王樊了。如果可以的话,叶国基甚至愿意拿大半的家产去换一个等同王樊的官身,以彻底脱离商贾之家的身份,而成为一个官宦之家。

别看叶老爷子这些年不说什么,但私下里那种后悔莫及的心情依旧会显露一二,作为叶国基的长子,已经接替家族成为当家人的叶荣柏心里是一清二楚。

谁想到,正当叶家上下已经认命,只想安稳渡日,继续做一介商贾之家的时候,朱怡成却主动给了叶家一个机会,而这个机会就是上海。

打下苏松,朱怡成就开始谋划在上海建新城,上海的规划对于朱怡成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在未来上海的地位远远要超过宁波,甚至取代南京。后世的事实证明了一切,上海的发展潜力是异常巨大,它一定会成为远东乃至世界最大的港口城市和商业城市。至于南京,如今虽然是大明首都,可当有能力解决清廷的时候,朱怡成必然会发动北伐,一举收复北京,到那时候北京才是真正的首都,作为两京之一的南京虽说会依旧保持原来的地位。

要开建上海,这是一个巨大而长期的投入,而且在目前情况下,朱怡成能直接给予上海的拨款并不多。海贸的发展虽然迅猛,四海商行给大明带来的利益同样巨大,再加上新政的陆续推行和地方稳固,大明的财政收入从整体来讲还是不错的,尤其是朱怡成在铸造新币,建立银行以控制金融等各项手段实施下,大明经济可以说是繁荣异常。

不过,如今并不是太平年代,大明也未真正收复神州。无论南北,依旧有清廷的力量在,再加上祝建才、王致清、高进等势力错综复杂,大明还有许多仗要打。

打仗就要养兵,养兵就要花钱,更不用说朱怡成每年还在不断向成立的科研部门投入巨量的资金,这些投入几如无底洞似的,吞噬了大量金钱。其实对于朱怡成的这种投入,朝中有人也提出反对意见,但都被朱怡成强力驳回了。

历史告诉他,科技力量才是真正的决定因素,而现在正处于科学大爆发的时代前夕,如今的投入必然会带来巨大的回报,这点朱怡成有着必然信心。可这些巨量的投入同样导致财政的吃紧,所以对于上海开建的资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