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kanshu53.com

第八百八十一章 理想和现实(1 / 2)

加入书签

董大山这句话算是说到朱怡成的心里去了,其实在南京的时候,朱怡成就着手开始改革兵制,如今大明的兵制和之前有所不同,但因为一直战争未能停息,尤其是眼下神州没有全部平定的情况下,这个改革并没有全部完成。

按照朱怡成的设想,未来大明的军队是一支职业军队,但这种职业军队却和原来朱元璋的想法是不同的。

当年太祖朱元璋开国,之所以设立军户的主要目的其实也是想打造一支职业军人。但是朱元璋的想法太过于理想化,他是采取的把人分户管理方式达到目的,比如军户就是军人,只要你是军户那么一生下来就是当兵吃粮的军人,所考虑的不用别的,只要他们能够好好训练做好本职而已。

至于农户,理所当然那就是安心种田,搞好生产了。匠户同样如此,做好自己的工匠本职,打造武器以满足军队需求。至于其他的户籍同样也是如此,人人按部就班,根据规划来各司其职。

朱元璋的出发点不错,可是他恰恰忘记了人性的问题,天下事哪里有他想的那么简单?在他开始设置这些规矩的时候,一切按着他的意愿在发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一代人换了一代人后,这种方法的弊端就开始暴露出来,再加上一些内外的各种因素,这套规矩在百年之后就彻底崩溃。

而朱怡成所希望的军人职业化却不同于朱元璋,他的方法基本和后世的征兵制度类似,而不是把人的一生甚至包括他们后代子孙全部限制在一个行业中。

在初期,这种制度朱怡成推行的有些成果,毕竟随着大明的复起,军人的地位开始上升,征兵也比较便利。但随着大明的地盘扩大,再加上这仗越打越大,部队也越来越多后,这种制度的弊端同样也显露了出来,考虑到这些问题,朱怡成无奈只能采取征兵和募兵并用的方式,再加上收编清军的汉军和团练进行整编等手段,以满足大明在军事力量上的需求。

所以直到现在,大明的军事改制朱怡成依旧还未完成,作为军中大佬的董大山自然是明白这点的。所以他建议不管是设置京营或者是大明的其他军队,如果想要彻底解决问题,仅仅治标是不够的,必须要治本。

“董中堂说的没错,臣也赞同这点。”庄岩这时候开口道:“依皇爷的设想,如能成功的话这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不过皇爷,如今天下未能全定,此事只能徐徐图之,万万不可操之过急。”

庄岩这句话让众人表示赞同,尤其是廖焕之当即点头道:“依臣之见,如今还是按原来的规矩设置京营,至于之后的事慢慢来。”

朱怡成微微点头,心里同时叹了口气,这的确是急不来的事,如果要彻底改变制度问题那必须等解决掉满清的问题再说,再加上征兵制度在这个时代也是有弊端的,朱怡成这些年也正是因为碰了钉子才明白过来。

后世的时候,无论是中国或者其他国家,征兵制是大多数国家所拥有的一个相同的制度,甚至有些国家采取的是全志愿兵役制度,以保证国防力量和军事实力。

但要知道后世的国家生产力和现在相比是天壤之别,在后世科技发达,生产迅猛,个人所创造的财富是如今的几倍甚至百倍之巨。而现在的大明别说达到后世的最低标准了,在未经历过产业革命的大明眼下依旧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农业国,其生产力依旧不高。

在这种情况下,人力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成年男子在一个家庭中就是顶梁柱,如果失去了这个顶梁柱,那么一个普通的家庭就会面临灭顶之灾,而不是像后世那样不会受到什么影响。

所以征兵的难度和对社会的影响就会有很大的问题,也正是因为这些问题所在,朱怡成的兵制改革只能进行一半而无法全其之功。

对于京营的设置,基本就这么定下来了,朱怡成让军机处尽快完成对京营的编制,责令总参谋部进行配合。

由于现在大明已经进入火器时代,朱怡成特意指出,未来的京营无需按之前的规矩来生造硬搬,至于规模也不用那么大。

整个卫戎区可包括北京城及北京周边地区,总人数以不超过三万人足以。其中之前满清在丰台设置的大营倒是可以拿来一用,以作为之后京营的所在。当然了,对于北京城的保护,京营也是重要工作,所以京营部队还会有一支几千人的精锐直接在北京城进行驻扎,但其指挥权如何设置也需要军机处拿出具体方案以供朱怡成阅后再定。

这件事就这样确定了下来,说完京营之事,接下来谈的是马功成攻略山西一事。在几日前,马功成已经开始准备进攻山西了,等待了这么些日子,大明终于要向山西下手,而这一次军事行动也代表了大明开始对满清在关内的势力最重要的一击,同样也是彻底把满清解决掉的前奏。

这次的战略部署极其重要,其战术目标也非常明确。大明上至朱怡成,下至廖焕之、董大山、马功成等人丝毫不敢怠慢,因为他们都清楚这场仗打完后会给大明带来什么样的结果。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马功成这一仗不仅是攻击山西,同样也是逼迫关中的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