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kanshu53.com

第九百二十六章 举荐(1 / 2)

加入书签

孙嘉淦、何显祖、曾逸书三人先行离开,走的时候孙嘉淦若有所思,何显祖神色平静,曾逸书带有喜色。

三人如此神色也是自然,孙嘉淦一心为民,更是圣人门徒,虽然大明商业大兴,由工商所给天下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不过孙嘉淦的心中依旧是重农而轻商。

虽然孙嘉淦不会刻意打压工商,可一旦农业同工商之间发生冲突的情况下,以他心中自然是偏向于农的。何况上这份奏折之人董铭同样也是进士出身,奏折中所言又说到了孙嘉淦的心处,他自然是赞同董铭的看法。

之前同何显祖争执主要也是为了这个原因,不过在之后曾逸书所讲的那些话,也让孙嘉淦想到了一些自己之前忽略的东西,此时此刻孙嘉淦的心里正在为自己之前一直所认为正确的东西是否有所偏差而疑惑,对此略有自省,这也是他有所思的原因。

至于何显祖就平静多了,虽然和孙嘉淦争执的人是他,他也是明确表态支持工商的人。可实际上何显祖和孙嘉淦并不一样,何显祖此人说白了就是一个实际主义者,他的心里并没有真正的农商之分,之所以支持工商一来是因为他之前旧在海外,深知工商的利益,二来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朱怡成的态度。

对于何显祖来讲,这大明真正做主的人只有朱怡成一人,作为臣子当然要跟着皇帝的脚步走,大明兴商,他何显祖就支持工商,大明重农他何显祖自然要以农为本,而结果也证实了这点,虽然这事最终让曾逸书出了彩,可从朱怡成的态度来看,大明重视工商的政策依旧不变,他如此表态绝对是政治正确。

三人走后,廖焕之却是留了下来,这是朱怡成特意开口让他留下的。等殿中外人离开,只余朱怡成和廖焕之之后,廖焕之起身说道:“皇爷如此安排,臣钦佩万分,曾逸书此人为政颇有眼光,更顾全大局? 臣祝皇爷慧眼识才,我大明又现良臣。”

“曾逸书的确颇有才干,这也同廖卿往日的指点分不开? 我记得当年曾逸书科举之时,廖卿还是主考官吧?这么说来,他也算是廖卿的学生。”朱怡成微笑着说道。

廖焕之连忙道:“当年臣只是担此虚名而已,曾逸书可是皇爷亲点的进士,这要说起来他可是天子门生。”

“你呀你……。”朱怡成顿时摇头笑了笑? 接着又道:“此事说起来也是朕疏忽了,今日这份奏折倒是提醒了朕。如今让曾逸书来挑这个担子却也适合? 对此你又有何看法?”

廖焕之当然明白朱怡成问这话的意思并非是问曾逸书是否能够胜任? 这点在刚才朱怡成指定让曾逸书负责此事就已经表明了他的态度,而现在询问只是想听听接下来的安排。

廖焕之想了想? 当即提出建议,这件事想要做到全面是根本不可能的。中枢方面只是通过各种手段做一个大概? 而且在实施中也需注意各方面的问题? 千万不能做一刀切的行为。

毕竟,如今大明工商大兴? 对于国家强盛是有目共睹的。假如闹得地方不宁,导致工商出了大问题? 那么所影响的就是整个大明的财政。如今大明财政虽然年年增加,但支出也是居高不下? 除去军队投入、战舰制造等? 还有大量工厂和地方的投入? 甚至包括铁路的建造等等。

说白了,这些都要花钱,如果没了钱,那么一切全都进行不下去。再者,民间风气已经如此,强行扭转必然会有反弹,所以这件事是一件非常负责,也是长期的工作,短时间内恐怕看不到什么结果。

所以廖焕之提出,可以先选择产粮大省的几处为重点,以点带面缓缓而行,此外关键之处也就是曾逸书所提出的太仓之事。历朝历代都建有太仓,太仓之粮以备不需,只要朝廷手握太仓,有大量的粮食可以调动周转,至少大部分问题都可以解决。

边听着,朱怡成边心中表示同意,廖焕之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其老成谋国的手段还是有的,做事稳妥,让人放心。

“皇爷,为了避免地方隐瞒问题,致使中枢消息闭塞,为保证言论畅通,臣请皇爷让科道介入此事,以监查天下。”

“科道?”听到这,朱怡成微微皱起了眉头,科道其实就是六科给事中与都察院十三道监察御史总称,尤其是后者更是科道的代表。从政治地位来讲,科道官属于清流,官员品级虽低,但其权却不小,而且清贵。

大明复国之后,重立六部同时自然也重建科道,科道对于吏治和地方的监查是本职工作,这个机构自然是不能少的。不过朱怡成并不想重蹈覆辙,以重兴之前前明时期科道造成的问题,更不愿意看见科道权利过大而导致削弱皇权的情况发生。

所以目前的科道地位虽然没变,但权利却比前明时期小得多,而且朱怡成在监查天下时更愿意通过锦衣卫等机构来进行,从而绕开科道官来进行。而现在廖焕之突然间提到了要让科道介入此事的建议,明显就是建议朱怡成适当放权给科道。

“皇爷,监查天下原本就是科道的本职,而如今我大明科道却未能尽职,实在是有些遗憾。诚然,之前科道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