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kanshu53.com

第九章干部不可不正心修身(5 / 11)

加入书签

。人与人之间势必发生各种各样的交往关系,党员干部由于工作岗位的特点,决定了其交往活动会更多一些。但是,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手中掌握着一定的权力,其交友范围和方式往往影响着权力的运行。有道是:“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一个人交什么样的朋友,并非小事一桩。党员干部交友更不可不察,这也是对自己人格和党性的考验。许多领导干部堕落腐败,都是因为交友不慎。搞市场经济,我们要亲商爱商,但要注意分寸,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要慎同餐、慎同行、慎同事,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

嵇康(4年-6年),字叔夜,三国时期魏国谯郡(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镇)人,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他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他是曹魏宗室的女婿,曾娶曹操曾孙女,曾任曹魏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后因得罪钟会,遭其构陷,而被司马昭处死,年仅9岁。嵇康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他写的《声无哀乐论》《难自然好学论》《释私论》《养生论》千秋相传,并且他弹得一手好琴,尤其善于演奏《广陵散》。当时与他齐名的还有比他大1岁的阮籍,音乐史上常有“嵇琴阮啸”的说法。

嵇康和阮籍都对那些名目堂皇的教条礼法不以为然,更深恶痛绝当时乌烟瘴气、尔虞我诈的官场仕途。他们宁愿在洛阳城外的竹林之中做一个默默无闻而自由自在的隐士,也不愿与竖子们同流合污。他们如痴如醉地追求着心中崇高的人生境界:摆脱约束,释放人性,回归自然,享受悠闲。当他们的朋友山涛向朝廷推荐他做官时,嵇康毅然决然地与山涛绝交,并写了文化史上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以明心志。

嵇康所弹奏的《广陵散》是经他自己加工改编的一首古代名曲,阮籍是嵇康的知音。在洛阳城外的竹林之中,一间茅舍、一杯清茶、一张古琴、一只野鹤,嵇康弹奏《广陵散》,阮籍则在一旁时而吹着竹笛,时而饮着杯中的清茶,时而拍手叫好,好似当年的俞伯牙与钟子期。

嵇康临刑前,阮籍与三千名太学生联名上书,求司马昭赦免嵇康,并让其到太学讲学,但并未获准。在刑场上,嵇康顾视日影,从容弹奏《广陵散》,曲罢,阮籍叹道“《广陵散》于今绝矣”。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竹林七贤”在面对仕途、财富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性情与态度,就是文人之交淡如水的做派。

“管鲍之交”起源于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友谊的故事,最初见于《列子》——“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此世称管鲍善交也。”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情,已成为中国代代流传的佳话。在中国,人们常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彼此信任的关系。管仲和鲍叔牙是好朋友,起初,管仲和鲍叔牙合伙做买卖,管仲家里穷,出的本钱没有鲍叔牙多,可是到分红的时候,他却要多拿。鲍叔牙手下的人都很不高兴,骂管仲贪婪,鲍叔牙却解释说:“他哪里是贪这几个钱呢?他家生活困难,是我自愿让给他的。”管仲曾经带兵打仗,进攻的时候他躲在后面,退却的时候他却跑在最前面。手下的士兵全都瞧不起他,不愿再跟他去打仗。鲍叔牙却说:“管仲家里有老母亲,他保护自己是为了侍奉母亲,并不真是怕死。”鲍叔牙替管仲辩护,极力掩盖管仲的缺点,完全是因为爱惜管仲这个人才。管仲听到这些话,非常感动,叹口气说:“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啊!”管仲和鲍叔牙就这样结成了生死之交。

还有一个故事,相传唐贞观年间,薛仁贵尚未得志之前,与妻子住在一个破窑洞中,衣食无着落,全靠王茂生夫妇接济。后来,薛仁贵参军,跟随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东征,因平辽功劳特别大,被封为“平辽王”。一登龙门,身价百倍,前来王府送礼祝贺的文武大臣络绎不绝,可都被薛仁贵婉言谢绝了。他唯一收下的是普通老百姓王茂生送来的“美酒两坛”。一打开酒坛,负责启封的执事官吓得面如土色,因为坛中装的不是美酒而是清水!“启禀王爷,此人如此大胆,戏弄王爷,请王爷重重地惩罚他!”岂料薛仁贵听了,不但没有生气,而且命令执事官取来大碗,当众饮下三大碗王茂生送来的清水。在场的文武百官不解其意,薛仁贵喝完三大碗清水之后说:“我过去落难时,全靠王兄弟夫妇的资助,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今天的荣华富贵。如今我美酒不沾,厚礼不收,却偏偏要收下王兄弟送来的清水,因为我知道王兄弟贫寒,送清水也是他的一番美意,这就叫君子之交淡如水。”

现实中,少数党员干部滥交朋友的现象应当引起警惕:有的喜欢听好话,与溜须拍马的人交朋友;有的贪图享乐,与大款交朋友;有的喜欢所谓的“江湖义气”,与“混混”交朋友。事实表明,不正当的交际是党员干部腐败的加速器。一些党员干部就是被所谓的“朋友”拉下马、送进铁网高墙的。对党员干部来说,人情之中有原则,交往当中有政治。邓小平同志曾告诫我们,朋友要交,但心中要有数。这个数就是指对所交往的人要有判断力,辨良莠、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