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kanshu53.com

第九十八章风起云涌(3 / 3)

加入书签

后,调王/辅/臣为陕西提督,镇守平凉。

三藩之乱兵起,吴三桂给王/辅/臣信,请他出任总管大将军,当时康熙嘱咐王/辅/臣和张勇一起负责陕西的军务,遇事联衔会奏,张勇是老资格的名将,以前隶属清初名臣孟乔芳,以后做到云南提督,号称是“久镇甘肃,威名素著,属番臣服”王/辅/臣居然没有和张勇打招呼就让儿子王继贞把吴三桂的招降书送给了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当时正焦头烂额,四处应付,得到了这样的消息,自然心中大喜,王/辅/臣对他表忠心,自然要有奖励,立刻就封王继贞为太仆卿,赏给王/辅/臣三等子爵。

王/辅/臣凭借着一封书信,获得了如此高官厚爵,自然就引起了张勇的不满,张勇的军功本来在王/辅/臣之上,也才是三等男爵,现在看到王后来者居上,而且这么邀功心切表现的这么明显,张勇就非常恼火的说:“好啊,看我们谁最后是忠臣。”就此和王/辅/臣生了嫌隙。而王/辅/臣也不知道。王/辅/臣的儿子王继贞被皇帝留在北京算作一个软人质。就在这时候,四川提督郑蛟麟因为响应吴三桂的叛乱以致于四川属地沦为人手,康熙非常焦急,立刻派遣重臣莫洛出京担任大学士管理经略事宜,莫洛是原来的鳌拜一党,鳌拜被调出山海关抵抗大明军队之后,莫洛立刻摇身一变,成为了康熙一派的重要支持者,撤藩时莫洛和明珠、米思翰三人支持康熙,所以,康熙把他看作是不同一般的重臣,赋予他全权调动山西陕西的兵马,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莫洛与张勇这些人是关系很好的,为了方便指挥,就让他去了。

然而康熙没有考虑到王/辅/臣这一面的事情,或者说考虑的不多。王/辅/臣以前和莫洛有过节,而莫洛和张勇关系又非常好,张勇新近和王/辅/臣又结了仇恨,这还在其次,主要是莫洛这个人是满洲世家,因为本身的满汉的偏见,对战事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吴三桂造反时,清朝入关不过三十年,满汉之间的隔膜还是很深的,特别是像莫洛这样的世家满洲对汉人挑起的这场叛乱心里是很愤恨的,尤其王/辅/臣曾经又是吴三桂的部下,关系一度非常之好,再加上原来在陕西的一些不愉快的往事,使得莫洛一开始对王/辅/臣就很不友好,经常故意找茬,王/辅/臣当然不会忍受这些。

如果仅仅是这些,也就罢了,王/辅/臣虽然不满,也就能忍下来,但是台湾动了!

台湾真正主事的不是郑克塽,而是郑经,郑家的家主,郑经收到吴三桂的来信之后,考虑再三,决定出兵东南,响应起事。

很可惜的是,大清的形势还恶劣了,吴三桂大军已经深入湖南,郑经又突袭福建,连克三城,东北满清腹地受到攻击,清军节节败退,各地反清势力风起云涌,这在王/辅/臣而言,立刻取得了极大的震惊。

王/辅/臣并不是什么容易被民族大义所能感召的义士,但是,他作为一个风云一时的人物,也不可能不为自己的未来谋划一下。

莫洛来到之后,举措失当,终于成为了促使王/辅/臣叛乱的最后一根稻草,王/辅/臣立刻决定反叛,率部连夜袭劫莫洛,趁乱一举成功,并且在无意中一举杀掉了莫洛,这也断绝了王/辅/臣的念想。

如果是康熙一人主事,他还有被谅解的机会,但是现在的康熙,不过是短暂的执掌朝政,真正主事的是鳌拜,鳌拜杀伐果断,根本不会给他回头的机会。

天下形势简直一日几变,大清王朝公告叮当响个不停,不是这边的义军起义,就是那边的城池被攻克,又或者某某叛变,一时间大清风雨飘摇,似乎摇摇欲坠。

而在这时候,封鹿再不犹豫,决心出兵,他与日月公子已经达成联盟,两家合成一股,数十艘大舰飞奔渤海湾,从旅顺口登陆,直接抄着鳌拜的后路而去。

封鹿出兵五千,而日月公子出兵两万,两人合并一处,合计十三艘战舰,计有铁甲战舰三艘,普通战舰十艘,浩浩荡荡来到旅顺口,出其不意,攻占了旅顺。

而此时,康熙考虑再三之后,让王继贞回去给他父亲说朝廷既往不咎,希望王/辅/臣还是立刻迷途知返为好。可是,王继贞回去后,王/辅/臣显然不准备那么快的放下武器,反而进一步对清朝动手。王/辅/臣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别的,就是对自己曾经的战友,张勇招降。

此时的大清,剩下的土地,也就剩下了山陕,山东,河北,已经长江以北的中东部地区,王/辅/臣一叛乱,立刻就将山陕地区陷入了混乱。

康熙也不是那么好蒙骗的,王/辅/臣招降张勇,张勇原本就与王/辅/臣不和,当然不会同意,立刻就将招降之人斩了首,康熙毫不吝啬,嘉奖张勇,封为靖逆侯,而且授给靖逆将军印信,准许便宜行事。

封鹿等人此时也来到了鳌拜大军的背后,远远的吊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