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kanshu53.com

天墓之禁地迷城 第213节(3 / 4)

加入书签

际,经脉理论渐认形成,鬼神祟人之观念,渐为邪气致疾论所替代,因而发展出以“补泻”为基本原则的调经理气治病法,并由针灸运用发展到汤液方面,导致医术发生典范转移的现象。

古之巫医,也分化成为巫与医。

巫者,自然仍以其禁咒祈禳,从事著奉侍鬼神的工作;

医者分为中医与道医:中医以《黄帝内经》作会基本理论,它讲究二因(内因、外因);

道医则以“一元四素”“三元(源)化生万物”的道教理论,作为基本理论,它讲究三因(本因、内因、外因)。

宋朝以后,医者之传承渐渐依附于儒学体系,出现“儒医”的观念,不但以《易经》等儒家经典来解释医籍,排斥禁咒、服食、辟榖、调气诸法,且不承认神仙家及房中术可列入医学传统中。

后来因为时间的变故,医道隐传开始,道医就慢慢的隐退于医家,最后成了道教标榜的名号,但传承者十不存一。

道医学是道教在以医传教的宗教活动,和追求长生成仙的修炼过程中,通过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和体悟,形成的一套具有宗教色彩,与民俗文化性质的心身医学体系。

道医是上至道家,下至宫观大德道士,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累积。

道医借用了道家(道教)的文化,同时也采用了传统中医的文化,运用阴阳五行学说为辨证施治手段,因独特的医术和方法,在道教中脱颖而出,形成了一个由教内宫观大德道士、教外的道家学者组成的特殊道医流派。

道医古称“大医”。

凡学仙者,皆当知医,凡大医者,皆修天道,道医一脉极为苛刻严格,医不近仙者不能为医。所以行走在外的道医,无一不是当世“神医”,但凡出世,皆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敬仰与供奉。

其中最为有名的道医是唐代的“孙思邈”,他被后人誉为“药王”,也是一位地位很高的道教人物,在很多道教宫观里都有“药王殿”。就连这与世隔绝的承露宫内,都有一座药王殿。

据唐逸风所说,承露宫实为第一代宫主所发现,当时这里就已经有几座宫殿,至于是何时、何人所建,一直是承露宫的秘密。其他的宫殿与铜仙承露盘所在广场,都是后来建造的,也包括我们所在的寒冰宫。

而这东方宫主的祖上,可追溯至汉代,却是传说中的东华帝君弟子,道号叫做曼倩的……东方朔。

禁道门

听唐逸风提到东方朔,我眼前一亮,这人着实不简单,虽然未得汉武帝重用,但却不失为当世人杰,他从二十岁负才自荐,得汉武帝启用,此人才思敏捷能言善辩,饱读史书博学多才,且又精通兵法,但由于过于狂妄自大,一直没得到武帝的重用。

东方朔为抒发不满,写有《答客难》、《非有先生论》等著作,其中赋体散文《答客难》是其代表作,开辟了赋体文学的新领域。

东方朔的事迹常被神化,将其描绘成暂居人间的神仙之类的人物。李白也有诗曰:“世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仙”。东方朔同时因其滑稽多智,被尊为相声业的祖师爷。

这人之所以能让我记住,却是因为他那个传说中的师尊,东华帝君。而前些年我在网上看到一种言论,其中谈到东华帝君的另一个徒弟,竟是赫赫有名的天蓬元帅—猪八戒。

世人皆知东方朔才辩无双,辞赋传天下,但却不知他的另一个身份—道医。

只是他自认为道行尚浅,一直没有以道医身份示人,对于东方朔其人,唐逸风也知之不多,只是告诉我们这东方世家的传承,是道医七道门中的“禁道门”。

七道门可分为:“符道门”、“咒道门”、“诀道门”、“禁道门”、“气道门”、“法道门”、“术道门”

其中,要数禁道门最为神秘,因为禁道门所研习的,正是上古方术中的“秘祝”,这种古老的术法一直以神秘莫测、威力巨大、且又防不胜防所著称。然而秘祝最大的特点,却是可以转嫁灾祸,这一特点逐渐被统治阶级所重视。

秘祝之法由来已久,但始终被统治者们刻意掩盖,毕竟这不是什么光彩之事。秘祝正式走上历史舞台,是从战国末期开始的。

秦朝以来有所谓“秘祝”之官,最早由战国末期秦国相邦吕不韦秘密创立,以维护秦始皇的功德尊严,汉朝沿袭之。

“秘祝”的主要任务是,凡当帝王国君有不详的灾难、祸事、过错等发生时,就将其移过于指定的臣子名下,由该臣子承担灾过,这个过程称为“秘祝”。

其手段多为六甲秘祝,最为频繁使用的是九字真言,既:“临兵斗者,皆阵列前行。”

其职能,类似于战国初、中期的,各诸侯国宫廷卜师或太史令“行褂”。

不过,卜师或太史令是公开“行褂占卜”、祈算福祸,而“秘祝”则是当已发生灾祸,或有灾祸苗头时,或是在帝王国君有过错时,将其秘密地转嫁给臣子或民众。

当然,“秘祝”有时也有在帝王的旨意下,将祥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