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kanshu53.com

第317章(1 / 2)

加入书签

会有人看的吗?

会有人看的吧。

好几次她都想问,但又不知道问谁。还有好几次,困惑源于自身。刚刚招进来的新生,笔力总是稚嫩的,写出来的东西,要么一大块一大块堆在一起,像摔烂的蛋糕,要么点点滴滴,如同流水账。她和白鸟联手改,文件夹里堆着一二三稿,经常得回炉重造。那时她常常会想,这样改出来的故事,到底离受访者更近了,还是更远了?到底是贴着受访者的经历写,还是拿已有的故事模板往上套?所谓“真实的经历”,究竟存在吗?

白鸟曾经旁敲侧击问过她,自己那篇新年贺词写得怎么样,话里话外洋溢着期待,很明显是想要鼓励的。她的确也鼓励了,然而到最后,还是忍不住感慨:“等我们离开这所学校的时候,不知道那本杂志能不能做出来。”

“怎么不能?”白鸟神采飞扬的,“我们这届不行,不还有后辈吗?”

是吗?她心想。

“是啊。”她却说。

她在学生会档案室里翻资料,才发现许多年前,宣传部就有类似的尝试了。想来新新闻主义六十年代便已兴起,应该不至于如今才被引入校园。然而为什么没有形成传统?早川明理不知道。

后来她又顺藤摸瓜,沿着主编的名字,找到对方读书期间的部活日志。看到最后一页写着:我生命中的金阁已经了无光彩。

或许发生了什么已经不重要。因为从档案里看,任何社团都有波峰与波谷。原因无非那几类:部内纷争、部员断档、注册人数不足、经费问题,种种可说与不可说,可感与不可感,悉数淹没在雪白的资料中。立海先后有过三个文学社、两个舞蹈社、三个茶道社、两个交响乐团,就连关东豪强网球社和篮球社,也曾长期蛰伏,是招进了知名教练和周边地区体育生之后才兴起的。更不用提那些本就小众的社团,科幻协会、手工社、天文社、灵异事件研究会……每一届的核心成员只有几个,一旦新生不足,很可能面对后继无人的情况。

未必会有后辈的。她看着白鸟,心想,我们以为的传承、延续,其实是诸多结果中最理想的一种。在这条危机四伏的长河里,处处是浅滩与暗礁。校园媒体最难做,透支自身,却未必能够得到正面的反馈和认同。往往白手起家者才能事事上心,往后,倘若遇上不会写稿的、没有时间的、不肯付出的后辈,那么衰败也就是一届的事情。

其实她也知道部员的小情绪。特稿栏目初创,从部长白鸟到几个编辑,半数重心都转到这边,相当于成立了一个小型项目组,不可避免地忽视了常规报道的运作。论向心力,也是特稿这边更强,但凡一稿两稿改过几次,编辑和主笔之间就熟悉得差不多了,坐在一道聊选题,倒像是开茶话会。有些部员只是想来宣传部混混日子,或者学业太忙无法参与特稿采写,时间一长,自然有被排斥在外的感觉。加上常规报道大多有模板,写起来很容易,趣味性也低,大家轮流来轮流去,就会不知道价值在哪里。

她和白鸟认真考虑过怎么办:现在至少什么都登在一张报纸上,往后真的做起杂志来,会不会导致宣传部的分裂?要不要专门设置一个副部长管理刊物?如果经费不足,是延宕杂志,还是干脆取消报纸?

考虑到最后也考虑不出来结果,干脆放到一边,不想了。反正手头没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件件都需要把关。有时候旁听选题会,从楼道里过,转角处,还能撞见几个磨磨蹭蹭的部员。一个说着“我是真的不想去”,一个说着“椅子好硬坐得我屁股都痛了”,定睛一看,果然是平时不干活不发言、只知道在桌子底下玩手机的几位,于是只好放慢脚步,避免尴尬。转头望着走廊外的天空,有一片云,静静地飘过。

她终于学会了不再追问意义。代表立海去其他学校参加活动的时候,主席向对方介绍,说这是我们的笔杆子,早川明理,负责文艺宣传的。对方手伸过来,她条件反射开始谦虚,没什么的,没什么的,随便写一写。晚上乘地铁回去,过了下班高峰,车厢里难得出现空位。主席挨着她坐下,单独相处的时候,他倒是褪去了先前假殷勤的模样,淡淡地,又闲闲地问她,早川,你做这些干什么呢?

“我在想,”她微笑,“如果不问这些,我们会不会比现在快乐一点?”

天气预报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移,笼罩神奈川。夏日热得像蒸笼。她不想在家里呆太久,担心母亲发现自己的异常,便坚持去学校自习。漫长的假期,校园里只剩下备战全国比赛的运动社团。路过初等部,看见网球场上站满了人,有个披外套的男生走到队伍前面,说了句,不能夺取胜利的比赛是毫无价值的。

现在的小孩子,早川心想,就会耍帅。

她通常在学生会办公室里熬过整个炎热的白天,直到晚上才出门透气。有时特意去操场上跑步,因为实在没有食欲,只能依靠跑步到达身体的极限,然后绕到后巷吃一碗夜宵,再回家睡觉。偶尔在校园里碰到荒木,便招呼他一起跑。

荒木听说她的作息,表示,你怎么跟猫头鹰一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